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朗读丨敬一丹讲解丨宋英杰配乐丨巫娜 - 一叶知心
8月7日9时6分迎来“立秋”节气 ,
凉风至 , 白露生 , 寒蝉鸣 ,
传统意义上的秋天从此开始了 。
《一叶知秋》
作者丨宋英杰
出自《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什么是秋?
南北朝时期《三礼义宗》:“七月立秋 , 秋之言揫(音秋 , 聚也) , 缩之意 。 阴气出地 , 始杀万物 , 故以秋为节名 。 ”古人认为 , 立秋时阴气结束“闭关修炼”的阶段 , 开启了肃杀万物的进程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 , 揪也 , 物于此而揪敛也 。 ”所谓“揪敛” , 本意是抓住 , 引申的意义是 , 到了这个季节 , 天地趋于收敛 , 万物渐次成熟 。
文人的说法很晦涩 , 揪敛;但农民的做法很浅显 , 揪 。 这个时候的作物是:
立秋一过处暑临 , 棉花如雪谷如金 。
立秋核桃白露梨 , 寒露柿子红了皮 。
秋天确实是从“揪”开始的 。 扌+秋=揪 。 可见秋天是一个需要动手的季节 , 有勤劳的手 , 才有丰厚的收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通常每年的“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 , 是全国多数地区的最热时段 。 “七下八上” , 经常把人热得七上八下的 。
立秋 , 是揪着最热旬的尾巴来到我们面前的 , 依然承袭着暑热的本色 。 虽然谓之“秋” , 但立秋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
清代《清嘉录》:“自是(立秋)以后 , 或有时仍酷热不可耐者 , 谓之秋老虎 。 ”
从前 , 人们将立秋之后的炎热天气 , 称为秋老虎 。 如果现今仍以立秋作为界定秋老虎的时间节点 , 那么立秋时节南方几乎遍地是“老虎” 。 即使在北方 , 冷空气也只能偶尔做一次“打虎英雄” 。
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触 , 春暖之后没多久 , 炎热的天气便尾随而至 。 但长夏之后 , 秋凉却是缓缓地甚至“偷偷地”降临 。 可谓轰然入夏 , 悠然入秋 。 夏来如山倒 , 夏去如抽丝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在古人眼中 , 每个季节 , 无论严慈 , 其实都是对于万物的悲悯 。
春天 , 护佑万物复苏;夏天 , 纵容万物成长;秋天 , 催促万物成熟;冬天强制万物休息 。 就物候而言 ,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 就气温而言 , 秋天是酷暑之后的宜人季节 。 所以人们对于秋天 , 有着格外的偏爱 。
古时候 , 秋天有这样几项仪式:
立秋之日迎秋 , 是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一起到西郊去迎候秋天的到来 。
立秋时节 , 作物陆续成熟 , “农乃登谷” , 天子品尝新谷之前还要将刚收获的新谷供奉给先祖 。
如果立秋之后天气依然炎热 ,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秋老虎天气 , 仲秋之时还要举行仪式驱除暑热 , 让秋天真的像是秋天 。
秋社 , 报答神灵护佑 , 欢庆五谷丰登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在没有气温计量标准的古代 , 人们是以什么方式感知秋天的降临呢?
《淮南子》曰:“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 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人们是以“一叶知秋”的理念 , 通过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窥见夏秋交替 。
按照宋代《梦粱录》的记载 , 立秋节气那一天 , 有一个“报秋”仪式 。 太史官在宫廷内高声奏报:“秋天来了!”说话之间 , 梧桐的叶子像“托儿”一样很乖巧地落下一两片 。 不过 , 梧桐树的叶子怎么会那么配合太史官呢?为了营造报秋的仪式感 , 或许太史官和梧桐树事先做了什么私下约定吧 。分页标题
立秋一候“凉风至” , 未必是指一到立秋便疾风大作 , 转瞬清凉 , 所谓凉风 , 只是西风的代称而已 。 立秋二候“白露降”中的“白露” , 也并不是指白露节气的露水 , 而是初秋时节的薄雾蒙蒙 。 此时的雾气 , 常被称为颇具诗意的“霭” 。 立秋三候“寒蝉鸣” , 金风始至 , 初酿其寒 。 寒蝉鸣 , 仿佛是关于暑气消退的预告 。 那若断若续的寒蝉之鸣 , 乃秋之凄美 , 令人恻隐和怜惜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宋英杰趣解立秋三候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立秋·诗意
云天收夏色 , 木叶动秋声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 , 萧条自此初 。
花酣莲报谢 , 叶在柳呈疏 。
澹日非云映 , 清风似雨余 。
卷帘凉暗度 , 迎扇暑先除 。
草静多翻燕 , 波澄乍露鱼 。
今朝散骑省 , 作赋兴何如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立秋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 ,
暑中方信此生浮 。
岁华过半休惆怅 ,
且对西风贺立秋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 , 独上堤上行 。
故人千万里 , 新蝉三两声 。
城中曲江水 , 江上江陵城 。
两地新秋思 , 应同此日情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
一枕新凉一扇风 。
睡起秋色无觅处 ,
满阶梧桐月明中 。
立秋·民俗
立秋 , 夏秋之交重要时刻 , 也称“七月节”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贴秋膘”
从前人们因为夏天天气太热 , 农活儿太累 , 消夏的能力有限 , 常常热得没有食欲 , 也没有睡意 , 所以日渐消瘦 , 没精神也没力气 。 立秋之后 , 得多一点油水 , 赶紧找补回来 。 这一天 , 即使是普通人家 , 也会吃炖肉、烧排骨、炖肘子、白切肉、红焖肉、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等 , 尤其要给壮劳力补补身子 。 但是现在 , 秋膘 , 贴上去容易 , 要想“摘”下来可就难了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咬秋”
立秋之时吃瓜 , 曰“咬秋”“啃秋” , 意在借西瓜、香瓜等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戴楸叶
宋代《梦粱录》:“(立秋日)都城内外 , 侵晨满街叫卖楸(qiū)叶 , 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 , 剪如花样 , 插于鬓边 , 以应时序 。 ”既然一叶落是新秋降临的物候标识 , 于是人们买楸叶 , 剪楸叶 , 然后戴在头上 , 算是迎接秋天来临的一种行为艺术 。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盼小雨
农耕社会 , 农人以立秋之日的天气 , 掐算整个秋季的收成 , 甚至来年的年景 。 宋代《岁时广记》:“立秋日天气清明 , 万物不成 。 有小雨 , 吉 。 大雨 , 则伤五谷 。 ”立秋这一天 , 最好下小雨 。 谚云:“骑秋一场雨 , 遍地出黄金 。 ” 分页标题

中国基金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本文插图
“驱百疾”
旧时人们也常用红纸写下“今日立秋 , 百病皆休”的字贴在墙上 , 希望这个秋天不是“多事之秋” 。
来源:****
点击「写留言」分享立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