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南宋文坛巨匠的素食观:这是一种养生妙法( 二 )
菘韭常相续,莴蔓亦有余。
这说明三吴之地的蔬菜之美,足以自养而娱人。陆游认为,荤腥之物不能常吃,多吃则有损身体健康。太宫羊即太庙里祭祀用的羊,指多食肥胖甘厚,就更不利于身心健康了。
中国为素食发源地之一,而当代素食文化已盛行欧美,近年反哺中华,成为一大时代潮流。
文章插图
素食又有仿荤、天然之分,所谓仿荤素食,即要求从色、香、味、形同荤腥之属,而以面筋豆腐为料;天然素食不添加色素调料,以自然绿色蔬菜为主。
荤食者喜仿荤素食,素食者喜天然蔬菜。而陆游所食,为纯正绿色食品,有利于身体健康。
素食者出行在外,除非佛寺,则多有不便,那么陆游又是如何处理这个矛盾的呢?陆游在《巢菜并序》中说:
冷落无人佐客庖,庾郎三九困讥嘲。
此行忽似蟆津路,自候风烛煮小巢。
中国人信奉衣禄之说,即一生中注定应该吃多少肉,穿多少衣的迷信说法,可见素食者在古代是相当异类的了。
陆游客居旅途时,独孤的他少去了酒肉朋友,无人相伴。还因为素食受到别人的讥讽。
第三句所说的蟆津,即蟆颐津的简称,在今四川省眉山县东蟆颐山下,为玻璃江的津渡。唐僖宗时,宦官田令孜沉左拾遗孟昭图于此。这是放翁在无人理解,忧国忧民之苦的自嘲。
第四句的小巢,是豆科植物,又名小巢菜。为越年生草本,一般作家畜饲料用,也可作蔬菜。他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自顾自地就着山火煮起了野菜。
文章插图
在故乡终老之际,闲来无事,他就亲自耕地浇水种菜,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诗书耕读传家。且看他《种菜》时的悠闲:
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
须臾彻案呼茶碗,盘箸何曾觉寂廖?
种上各色蔬菜和可食用的药苗,加之豆豉香盐,精心烹饪,不仅美味可口,也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另一首《种菜》,看到陆游安贫乐道的隐士情怀:
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
时清闾里俱安业,殊胜周人咏采薇。
具有强烈爱国情操的诗人陆游,在晚年看到国家渐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心中喜不自胜。一心报国之心,才稍稍安顿,唱起了采薇之歌,有意隐居民间,安心修行。
此采薇引《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殷,武王灭殷后,他俩遁入首阳山,发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终于饿死。这里以喻隐居不仕。
文章插图
陆游关于素食的诗文很多,如《题龙鹤菜贴》的豪迈,如《病中遣怀》的叹息,如《邻人送菰菜》的超然,如《招邻父啜菜羹》的恬淡,无不体现出这位具有侠义心肠的居士,在经过佛门洗礼后的成熟与超然物外的高尚情操。
奔波了一生的陆游,晚年学佛并实践禅坐,连他最喜爱的酒也戒了,并吃起了长斋。
他在《白发》诗中说:
清坐了无书可读,残年赖有佛堪依。
君看世事皆虚幻,屏酒长斋岂必非!
他认为素食既节俭,又可养生。
陆游对佛教的理解更多地源自于对日常生活中菜蔬的体悟。他三餐食粥,菜肴以素为主,粥有淡粥、菜粥和豆粥。他认为豆粥味道最好。
文章插图
陆游食粥之法甚为独特,有时早晨起身后无所事事,只管食粥,吃饱了又卧床安睡。“粥罢重投枕,灯残起读书”便是他这段生活起居的写照。对蔬菜、萝卜、山药等等,诗称“食常羹芋已忘肉”。
年纪大了以后,陆游仍然喜欢登山爬高。一次,他去四川青城山时,不顾年事已高,独自登上艰险难攀的泊灌口,使同行者为之惊讶不绝口。他在峰顶眺望泯江滔滔,大声畅吟道:“姓名未死终磊磊,要与此江东注海。”浩然之气,油然而生。
- 水浒中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李逵对他非常畏惧,排名争议至今
- 一生只有一位皇后,也从不纳妃,两人相伴18年!
- 《悯农》并非“悯”农
- 他笔下的颜楷浑厚大气,笔笔惊艳,不愧为中国最后一位颜楷大家
- 我国同名同姓最多的5个姓名,第一位有29万人,你肯定也遇见过!
- 一位作家、两次从军、三次入狱、四次逃婚,成就传奇人生
- 他一生收了四个徒弟,前三都是梁山好汉,最后一位让后人敬佩!
- 梁山上被低估的一位好汉,除了公孙胜无人能敌,可排名却十分靠后
- 中国最后一位状元试卷曝光,字迹让现代人膜拜,书法家看了也汗颜
- 中国最后一位刽子手,不听师父劝告砍300人首级,因此晚景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