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东亚南北方人群8300年前开始融合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不仅是个哲学问题 , 也是个科学问题 。
近日 , 《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华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 我国科学家利用古DNA技术开启了一趟寻根之旅 , 历经8年艰辛探索 , 逐步揭开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的历史面纱 。
南北方史前人类基因组信息知之甚少
近年来 , 与东亚毗邻的东南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 。 但迄今为止 , 我们仍然对东亚 , 尤其是中国南北方的史前人类基因组相关信息知之甚少 。
为解决这一问题 ,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 , 共同开发了古DNA技术 , 成功捕获测序中国北方山东、内蒙古及南方福建、亮岛和锁港等地11个遗址25个9500年前—4200年前的个体和1个300年前个体的基因组 。
“这些基因组信息为在大时空框架下研究东亚古人群 , 尤其是现代人的迁徙与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 , 这也是首次针对中国南北方人群开展的时间跨度最大的系统性古基因组研究 。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说 。
通过探究这些人群的基因组 , 研究人员发现 , 至少从9500年前起 , 沿着黄河流域直到西伯利亚东部草原的人群都携有一种以新石器时代山东个体为代表的古北方人群成分;同时 , 至少从8400年前起 , 中国大陆沿海及中国台湾海峡岛屿人群就携有一种以新石器时代福建及其毗邻岛屿个体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成分 。 更重要的是 , 这两种成分截然不同 。
然而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东亚大陆南北方人群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和分化程度逐渐缩小 , 至少在8300年前 , 南北人群融合与文化交流的进程就已开始 , 4800年前融合趋势强化 , 至今仍在延续 。
研究还观察到 , 现今的东亚人群 , 不管是来自北方还是南方 , 都同时混合有古北方人群成分和古南方人群成分 , 但古北方人群成分影响更为广泛 。
在中国 , 南北方人群虽早在9500年前已分化 , 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连续的 , 没有受到外来人群的明显影响 , 迁徙互动主要发生在东亚区域内各人群间 。
与此同时 , 研究确认了现今主要生活在太平洋岛屿等地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 , 且首次明确将时间追溯到8400年前 。 “这是第一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明确中国8000多年前的古南方相关人群是南岛语系人群的祖先来源 。 ”付巧妹强调 。
头骨形态学曾提出有关东亚与东南亚祖先人群的“两层假说” , 即“第一层”狩猎采集人群和“第二层”农业人群 。 该假说认为 , 古南方人群属于“第一层”人群 。
然而 , 付巧妹团队通过此次古DNA研究发现 , 此前因为头骨特征被归入“第一层”的以福建等人群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 , 实质上并没有明显属于“第一层”人群的遗传信息 , 反而与现今东亚人群、南岛语系人群有着直接而延续的遗传关系 。
新技术扩展了古DNA研究的样本范围
近4年来 , 付巧妹团队一直专注于南方样本的采集和古DNA实验 , 与我国南方多家博物馆及考古机构深度合作 , 深入南方30多个遗址采集了257例古代人类样本 。
事实上 , 我国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 , 非常不利于化石的保存 , 因而南方的样本材料不仅稀少 , 而且微生物DNA含量很高 , 其中的人类古DNA含量很低甚至没有 。 “原本要从年代久远的人类骨骼遗骸中提取到内源DNA已是不易 , 而南方样本更是让相关实验和研究难上加难 。 ”付巧妹说 。
- 误闯杭州的东亚江豚已死亡!生前每20秒出水一次,它经历了什么?
- 中国人平均身高东亚第一,19岁男性平均身高1米75,已超过意大利
- 一地发现1米长东亚江豚,钓鱼群还以为是超大螺蛳青
- 病毒开始集体自杀了?反智之风正刮向东亚,比美国人还要“坑”
- 印尼发现7300年前的骨骸,含东亚智人基因,或刷新人类迁徙认知
- 前言不论是在任何一个时候|中国楼市开呈现分化趋向,南北方变化很大,只有该地上涨迅猛
- 越南北方的经济总量,为何远远不如南方,差距非常巨大?
- 牛市来了,什么价位卖出注册制新股实现中签利润最大化之东亚机械
- 【东亚前海策略】海外复苏交易接近尾声,A股回归基本面
- 东亚财经早讯 07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