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就是最好的创业时代”今年楼市调控持续|碧桂园半年报:“稳”中奋进,走在新的创业路上

摘要:“现在就是最好的创业时代”
摘要:“现在就是最好的创业时代”今年楼市调控持续|碧桂园半年报:“稳”中奋进,走在新的创业路上
文章图片
今年楼市调控持续 , 房地产行业变化颇大 。
不同的人、企业对此看法不同 , 行动也完全不同 。
头部房企们早几年已开始了或高调或低调的战略调整 , 他们对这个时代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应对的?无论是企业亦或是个人都颇具参考价值 。
8月24日 , 碧桂园发布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 ,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开篇中的一句“感恩伟大的时代” 。
摘要:“现在就是最好的创业时代”今年楼市调控持续|碧桂园半年报:“稳”中奋进,走在新的创业路上
文章图片

“稳”中求进
此次业绩发布 , 碧桂园依旧表现出稳健 。
上半年 , 碧桂园实现:
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3,030.9亿元;
营业收入约2349.3亿元;
毛利约462.8亿元;
净利润约224.2亿元 。
无论从体量还是增速来看 , 都比较稳健 。
摘要:“现在就是最好的创业时代”今年楼市调控持续|碧桂园半年报:“稳”中奋进,走在新的创业路上
文章图片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负债规模和结构的调整 。
对比近两年的财报可以看出 , 碧桂园对借贷规模和成本的控制效果都颇为明显 。
其总借贷由去年底的3,264.5亿元下降至约3,242.4亿元 , 净借贷比率49.7% , 相比去年底下降了5.9个百分点 , 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为5.39% , 相较去年底更是下降了17个基点 。
其中 , 一年以内有息负债占比下降至27%;上半年 , 发行的5.5年期5亿美元优先票据利率低至2.7% 。
对比房企融资新规 , 截至今年六月底 , 碧桂园净负债率仅为49.7% , 且连续多年保持低于70% , 低于“三条红线”要求 。
现金流方面 , 截至6月底 , 其可动用现金余额达1862.4亿元 , 颇为充裕 , 现金短债比也优于“三条红线”的要求 。
无论是杠杆率还是融资成本 , 均处于行业低位 。
摘要:“现在就是最好的创业时代”今年楼市调控持续|碧桂园半年报:“稳”中奋进,走在新的创业路上
文章图片
土地储备方面 , 上半年 , 碧桂园共获取219幅土地 , 按金额计算 , 新获取土地中 , 82%的土储聚焦五大都市圈 , 62%分布在三四线城市 。
截至6月底 , 碧桂园在全国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资源约1.69万亿元 , 潜在的权益可售资源约4900亿元 , 权益可售资源合计约2.2万亿元 。 以此前权益销售额为基数 , 可维持公司未来3年以上的销售需求 。
结合业绩、杠杆水平和未来布局来看 , 碧桂园走得路线相当稳健 。

新时代 , 新机遇
开篇中 , 碧桂园提到“感恩伟大的时代” , 这是对时代的解读 , 很值得研究 。
毕竟从1992年成立以来 , 到如今多年保持行业龙头企业的地位 , 除了自身的努力 , 更是抓住了大时代的潮流 。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大潮中 , 碧桂园是行业中率先进入下沉市场的头部房企之一 。 它的发展模式被很多后来者争相模仿 。
但当房地产行业由高速发展期转为成熟期 , 如何突破自我 , 寻找新的机遇 , 几乎是所有龙头房企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
目前 ,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 一方面我们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可能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
碧桂园的选择大概从他对自己的定位中可以窥得一二:“为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
财报中 , 可以看出其坚定走高科技的路线 。
目标很高远 , 行动也很务实 。
相比贸然进入新领域 , 碧桂园选择了在主业的基础上开拓新业务 。
比如 , 其积极投身的机器人产业 , 就是从房地产开发应用等方面入手 。
摘要:“现在就是最好的创业时代”今年楼市调控持续|碧桂园半年报:“稳”中奋进,走在新的创业路上
文章图片
2018年 , 碧桂园旗下全资子公司博智林开始聚焦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研发应用 。
2020年 , 其首批建筑机器人在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交付使用 , 以建筑机器人为核心的人机协同作业施工体系也同步投用 。
今年5月 , 混凝土产品线4款机器人完成首次面向外部单位的项目施工应用 。
截至今年7月 , 该公司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 , 服务覆盖14个省份近70个项目;签约累计近500台 , 交付近300台 , 累计应用施工超百万平米 。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 博智林现已搭建起了系统化的研发、制造、应用体系 , 针对建筑机器人五大核心系统(伺服、传感器、导航、视觉、软件)实现了全覆盖自主研发 。
截至今年7月 , 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326项 , 获授权1347项 。 其中 , 导航、视觉、多机调度等技术填补了建筑机器人领域的空白;同时还在施工质量智能化评判、建筑大数据治理、智慧工地监管等细分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