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她成长, 一路颠簸:家有倔强小孩,一定读读这个故事 ...
檩子:
以前,小孩不听话、倔强,家长的对付方式往往比较简单粗暴。现在,没有人会觉得打打骂骂是高明的育儿方式,可遇到特别倔强的小孩,怎么说都不通,怎么办?尤其,孩子的个性刚强,不懂折中、变通,长大后为人处世到处碰壁,又该怎么办?今天的这篇文章里,这位对教育深有心得的妈妈,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她家老二,个性特质非常倔强,还非常情绪化,真的可以磨掉所有人的耐心。
这位妈妈叫马睿欣,15岁由台湾出国留学,美籍华人,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实践者。她写了一本书,叫《管教的智慧》,通过很多亲身经历的实际案例,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孩子成长的各种特点、问题 ...
今天的这篇文章,就节选自这本书,作者说:
多年伴随倔强的孩子,我终于明白,不要去努力拆毁他们的坚持,应该帮助他们学习自己找到不走入死胡同的方法。
如果家有倔强小孩,这篇文章心理和性格特质的分析,非常到位,包含的经验,也非常实用 ... 强烈建议读一读!
作者马睿欣及其家人;
本文摘选自《管教的智慧》,马睿欣著
1、我家老二,好心累呀!
中国人喜欢说,孩子如果头上有两个靠近的漩,个性一定很固执急躁。
老二的固执和情绪化,打从毛发稀疏看不清“漩”的年纪就很明显。这样一个孩子,跟在老大那种温和又只要讲理就可以通的姐姐后面出来,一下子就把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作母亲的信心击垮。
每次与她的意见不同时,我就像从文明世界来的人迷失在蛮荒之地,肚子里有多少道理都讲不出来也就算了,连比手画脚也无法沟通,还被误会要攻击对方,才叫我咬牙。
这孩子,还未能用语言表达的岁月里,只要不顺心,就坚持着哭闹抗争到底,几个月大第一次鼻塞难过,哄也没用,抱也没用,走也没有,坐也没用。哭着抗议,越哭越鼻塞,越鼻塞越生气,越生气越哭。
哭两个小时,到无力睡着。再大一点,吃什么要坚持,喝什么要坚持,连穿什么,都很坚持。
每次冲突,转移注意力吗?她可固执着比任何时候都专心;好好商量吗?通常那时耳朵是关的,嘴巴是堵的一面墙,找不到门,连扇窗也没有;惩罚吗?那是把原子弹丢到孩子心里面去爆炸,会吓到,怕到,可是下次情绪来时,她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冷漠对待吗?通常身边的人会遭殃。
怕伤害她,也怕宠坏她,我每天都伤透了脑筋琢磨,什么事可以通融,什么事必须扛上,总觉得怎么搞的,连一件小事,都要软硬兼施沟通半天,才过得去。好累呀!
这样的孩子,不会单和作妈的过不去,渐渐长大,和手足,朋友,对人,对事,对环境,都会常常“撞墙”。撞多了,心是肉做的,个性再硬,脾气再大,说不怕伤不怕痛是假的。这一害怕,叫他们更敏感,更容易被激怒……没完没了。
也只有作妈的,再怎么被这样的个性特质折腾,仍暗暗地心疼着,了解最被折腾的,其实是孩子自己。
“连我这作妈的受不了,将来,谁受得了?!”我暗暗想着,婚姻辅导过程中,那一大堆故事主角,个个都跳出来张牙舞爪地,吓到自己一身冷汗。
从决心自己接受孩子个性特质的那一天起,我就向情绪管理学校注册入了学。
曾经跟着孩子的情绪起舞,她气,我更气。孩子一发作,我里面就开始怨叹:“又来了,简直不可理喻,我受不了了!哪有这种孩子!?”可是要让火熄灭,怎可能再添加一盆火呢?
学吧!自己学通了,才能教孩子啊!
平日,就要在理性上预备自己:情绪不需要反应,而需要处理,然后当孩子爆发时,自己从七秒钟停顿不反应开始。
七秒钟很宝贵呀!当我可以拥有七秒钟的冷静时,孩子原本的连续爆发力就被中断了七秒钟。等暴风雨过去,我和她讨论这七秒钟的威力,建议她下次自己尝试,要发脾气以前等七秒钟。
偶尔,倘若父母实在控制不了自己,可以选择离开现场。反正,大人小孩一起上课,一起成长,一起学习。
2、伴她成长,一路颠簸
对脾气拗,情绪化的孩子而言,不要一心想着要他改,或认为这是不成熟的关系,长大会自动改善。我认为应当尽早与她一起面对这个性特质,邀请她一起修这门管理课。
当然,不要在孩子拗的时候,或发脾气的当头,去勉强她,要和她进行讨论或“面对”自己,否则孩子会认为父母在批评她,而防卫性地拒绝。
我从老二很小的时候起,就问她对自己发脾气时的感受。刚开始,孩子很有保留,以为要被数落,但是,当我平静而温和相对,这样的孩子敏感,他们能接收到人的诚心,会渐渐敞开心。
一开始,孩子理性上无法作太多沟通,只知道发脾气是一件很不快乐的事,我就告诉她可以为自己的生气和易怒祷告,并且陪她一起祷告;再大一点,就与他谈到意志坚强的优缺点,并鼓励他运用这个特质在坚持对的事情上,避免落入固执或倔强的陷阱。
对于这种在生活上让她重复捅娄子和陷入挫败的经历,最深感无助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所以当我在平静时可以与她真诚讨论,给予同理心,并且让她明白这种特质也有正面发展的机会时,她就像修了一门很难的课,虽然麻烦多代价大,却会努力学着,把它考及格。
多年来,面对老二的脾气,我和她心灵上建立了一个默契: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而不是我这作妈的苦难,或是孩子一个无可救药的缺陷。
一次又一次,她会在管理不当而让脾气爆发后,来向我道歉,一年又一年,她总不忘在逢节写卡片时,谢谢妈妈对她的包容和耐心!
至今,在别人眼中,或许她仍是个倔强,容易被激怒的孩子,可是在我和她之间,这是一门越修越有心得,不断在进步的情绪管理学,每隔一阵子,我们会彼此打气:“进步些了,不那么快爆发了!不气那么久了!”
然后,我们给彼此一个沉默的拥抱,在那个拥抱里,藏着我们继续一起努力的决心。
温柔,能松软黏硬的土,耐心,能把一个个埋在土里的小石子挑出来,不过,我,得弯下腰,努力到背有些酸疼。
不否认,家有个性倔强,情绪起伏大的孩子,伴她成长,一路的确颠簸。
无论在外面或在家里,意志倔强的孩子常常会被放上“不听话”,“叛逆”的标签,自己动怒,也到处引燃怒火,弄到烟雾弥漫,叫人看不清楚真实状况。
我很喜欢美国心理学家 Cynthia Ulrich Tobias 对叛逆和倔强的不同所作出来的分别。她说:“叛逆的孩子反抗权柄本身,倔强的孩子却是针对权柄沟通的方式,提出挑战。”
一个孩子故意叛逆时,无论权柄讲的内容是什么,他都拒绝;可是一个倔强的孩子通常认同权柄的存在必要,他在乎的是权柄沟通的方式,是否能够让他了解,信服。
“是否合理”(合他自己认为的理),对倔强的孩子非常重要。
我还记得有一回开车在外,听见两老大在后面讨论教会青少年小组即将举行的一个周末研讨会。时间很长,从星期五晚上开始,周六一早到傍晚,全部都在听课,对上了一星期学好不容易有周末可以轻松一下、睡晚一点的学生而言,是要付价的参与。
“我要考虑一下!听起来很辛苦!”老二说。
“这是教会为我们举办的,是对我们有益处的活动。”老大回她。
“但是时间很长,我怕我会听课听到睡着!而且我还有别的事要作。”老二说。
“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有自己的事要作吗?我也不想整个周末都做在教室里听课,但是,我们一定要参与。”老大话中有“训”。
“如果不喜欢,何必勉强去?”老二不以为然地说,显然那个“训”的味道碍着了她。
“我们要选择作对的事,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事!”老大回答,我听着暗暗叫好,将来私塾掌门人就是她了!
“勉强去,有什么意义呢?对你有什么益处呢?”老二的再度挑战老大,令我几乎想要插嘴纠正她了。
这孩子,那么强调自己的喜好厌恶,太自我了吧!
“反正我已经决定要去,就算丢了一个周末,应该去,我就去!你不去是你自己的选择,我管不了。”后照镜中的老大一脸无奈。
“我并没有说我不去,我只是认为,如果我要去,我应该要让自己‘喜欢’去,在一种‘喜欢去’的心态下去,才有意义!”老二为她的意见做最后注释。
“妈妈你认为呢?我们必须去吧?!”老大向我求救。
“你们都知道参加那个研习会的意义吗?”我技巧地试探一下。老大讲了一串,老二还补充。
“既然都这么清楚,那自己决定就可以了,没什么必须不必须啦!你们这么聪明又成熟,可以自己判断。”
那个研习会,后来两弟子都全程参与,老二嘻嘻哈哈的,精神比老大都要好,很明显,她努力使自己喜欢去。
3、找到柔软内在的沟通方式
当然,我也走了相当一段路,才慢慢地学会如何突破老二意志的硬壳,摸着她柔软内在的沟通方式。
这不是软言软语就够的,因为真正的沟通学习,是帮助倔强的孩子听懂,也是训练他们表达。
碰到自己不接受的看法和对待方式时立刻“摆臭脸”,是这种个性特质的孩子习惯态度,如果不予以引导,渐渐,摆臭脸就会转成语言暴力,甚至身体暴力。
当孩子年纪尚幼时,父母会发现和他们杠上的理由,常常是因为改变。
习惯先喝牛奶再吃固体食物,那一天牛奶没了,叫她单吃固体食物,她会宁可饿肚子;说好下午要去玩具城,临时有急事必须改到晚上,她会大发脾气(除了一般正常的抱怨之外),还不肯接受贿赂弥补,闹到爸妈气得干脆连晚上都不去了,因为她太“不可理喻”。
最忌讳那种高兴起来不想清楚就随口讲出来的应许或“鼓励”:“你只要连续两天在学校表现很好,回家要看多少电视都可以!”
“这晚餐好好的吃,吃完之后等一下我带你买冰淇淋吃。”那顿饭吃完已经十点,早过了该上床的时间,怎么出去买冰淇淋呢?
因为他们会记清楚你的每一个应许,而且硬梆梆的不容一点修改。
“你是说,今天晚上我们会去买菜,然后去吃冰吗?”老二问。
“对,我们一定要先去买菜,因为冰箱空了,可是买完后,如果冰店还没关,可以去吃个冰,如果买太久,以致冰店关了,我们就去超市买盒冰淇淋回家吃。”我仔细交待可能发生的变化,预备孩子的心。
与他们的沟通第一课,其实是把握先走一步的诀窍,凡事先一步解释,疏导,预备,避免他们原来的期待或习惯突然改变,使情绪混乱,一下子无法反应。
倔强的孩子并非毫无弹性,他们只是抓住既有的想法,作法和感受。太紧,就像有人肌肉僵硬,跑起来就不够敏捷,他们需要别人帮助他们放松,耐心培养他们学习认知或情感上的转移。
经由耐心引导,明白一和二之间,还可以存在一点五,一点六,他们会渐渐习惯在心态上为许多事预留一个弹性的空间。
如此,松,对倔强的孩子就是宽。
就像根得以在松土里伸展,吸到养分和水分,树就会长大,思想情绪松了,生命也就慢慢拥有宽度。
倔强的孩子,也被自己的倔强弄得辛苦,他们需要父母帮助,学习如何为这种个性特质“解套”。
可惜的是,包括我自己,起初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把力气全部用在夺取老二不放的东西上面,甚至用比较的方式,想要暗示他们的坚持既多余又没有必要。
如此,反而让他们更盯着自己坚持的东西不放,引来更剧烈的反弹。
周末,孩子们期待的是去图书馆,书店,或是吃吃喝喝,在家看场电影。尤其老二,她特爱的周末高级享受,是穿一整天睡衣,窝在房间里,边听有声书,边摸东摸西。
突然有一个星期六,先生振奋了,他宣布全家新生活运动——一起出去爬山。
老二一听到这个“意外”,马上严声抗议,据理力争。可是先生坚持,她在没有选择的状况下(当时还未到美国可以单独留在家中的法定年龄),就一路臭脸相待,无论大家怎么讲笑话,邀请她加入聊天,都感不走她脸上密布的乌云。
多痛苦的周末家庭的活动呀!本该一家人欢欢喜喜到郊外踏青,却有一个嘟着嘴走在最后面,越走越慢,到几乎见不着影子的地方。
我本想随便她算了,反正难得一个周末,她选择这样过,就让她自己去气着过吧!可是想想,说随便她,全家还是被影响了,这也不对。
在任何群体中,都应该少数服从多数,地球怎么可能围着她一个人的喜好转呢?
当群体的决定不同于个人喜好时,这种态度,不等于是反抗吗?
那么,该训她一顿吗?
坦白说,我还真想如此做,一家人亲,就亲在喜怒哀乐都彼此牵扯着,她这么自我,简直是一副“大爷不爽全天下都别想有好日子过”的模样,怎么可以不被教导一下呢?
所以第一次发生,我在山边和她对抗了很久,为的是对她晓以大义,要她看见自己的问题,让她软化认错。其它人都爬到山顶回来了,才看见她勉强从熊熊火焰变成冉冉白烟。
其实老二的爱在三个孩子当中最敏感细腻,她并非不珍惜爸爸花时间陪伴家人运动的心意,也喜欢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只是,她实在太讨厌爬山,太想要泡书店。二者之间造成情绪对立,她无法自我调停。
第二个周末,先生又要去爬山,她再度“发作”了,我又气又失望,心里再为她添一条“讲不通”的罪名。山边,又是一番口沫横飞讲道理。
第三个的周末,还是爬山,还是发作,不过,当我稍稍提醒后,很明显,她尽力在控制情绪,调整自己,从“气很久”变成“气一下下”。
第四个周末来临前,当孩子们询问有何计划时,我有了警惕。先生宣布“可能”会爬山,然后对着笑容突然从脸上飞走的老二说:“你建议一下,爬山之后可以做些什么?”
她想了一下,回答:“去吃冰吧!”
“吃完冰离晚餐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就去书店休息一下!”老大接口,老幺跟着举双手欢呼。
我偷偷瞄了老二一眼,天使把老二迷路的笑容抓了回来,正尴尬地在她脸上挤眉弄眼。
那个周末,老二事先预备了随身听,和一点零嘴,一路上山下山,好心情。
之后,只要给她时间预备,全家人周末爬山不再见她摆臭脸。
多年伴随倔强的孩子,我终于明白,面对拥有这种个性特质的人,不要努力去拆毁他们的坚持,应该帮助他们学习自己找到不走入死胡同的方法。
当然,和生命安全有关的事,一定没得妥协,危险的坚持,只能拆毁。
但其它大部分的事,其实每次杠上,都是倔强的孩子再一次学习“自己解套”的机会。
一个倔强的人,常常有那种“非得这样”,“没有其它方法”的情绪主导。他们之所以不会和人商量出解决之道,是因为先不懂和自己商量出解决之道。
比方说,老二从前常常在与人起冲突时,一定大发脾气,久久不能平息。
孩子们天天在家相处,天天擦枪走火,每次一发,要烧掉半边山,这,令我头痛不已。后来,我们决定和大家一起脑力激荡,彼此贡献预防脾气爆发的方式。
顿时,三个人,怪招全部出笼。
“快生气时,赶快想一个笑话。”
“还是吃点东西才会心情好。”
“唱首歌好了!”
“一面生气一面唱歌?我会以为你气疯了!”
那么,万一失控还是发脾气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帮助你?
“叫我去跑步。”
“给我吃点巧克力。”
“让我去睡个觉。”
“把我赶出教室!”
讨论完毕,我留下老二,她显然有些沮丧,很诚实的相信那些建议对自己毫无用处。
“脾气来的时候,真的很难控制!”她实际地回应。
“那么,先想想看怎样可以不要发很大的脾气,或者,想想如何使发脾气的时间缩短。”我看着她,一阵心疼,却还是不能不坦白说:“大家都在家里,你这样发脾气,就算妈妈能包容,对其它人也很不公平。”
她想了一会儿,说:“那么,每次我发脾气,就去厕所,你不要敲门跟我说话,也不要催我出来,让我自己处理一下,好了就会出来,可以吗?”
“成交!但,有两个附带条件。”我说。
“什么?”她皱起眉头。
“第一,万一家里其它厕所全满了,妈妈忍不住时,你得出来。第二,你在厕所里面,记得祷告请上帝帮住你。”
她边笑,边无奈地说:“我当然会祷告,我不求上帝帮我还能求谁呢?!”
“少发脾气不是目标,做个喜乐的人,才是目标!”我提醒她,也提醒自己。
从那时起,我买了不少好笑(但健康)的漫画书给她,悄悄地,在一旁享受她捧腹大笑的模样。
也在生活里,每次看她要撞墙,就与她一同尽力找出不撞墙的方式。
渐渐,这孩子虽然依旧主观,坚持,固执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要不是在自己的想法感觉被攻击或拒绝的情况下,她也接受了可以解决问题,找第二条路走的处理模式。
终于,在倔强的个性里,她和周遭的人都越来越可以呼吸到空气。
本文摘选自《管教的智慧》,马睿欣著。小花生获授权转载。
相关阅读
为什么国外学校会给孩子上“生气”课?因为学了Anger Management 的小孩情商不会低
美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为什么面对“小孩不听话”, 妈妈要做到“干脆利落不啰嗦”?
台大教授周志文:守候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烂漫
孩子最让人担心的情绪问题,原来是 ...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
周一:英文原版书开团
周二:看世界,开视野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美好生活画报
周末:新知、观点 & 新书预告
- 高成长企业几个估值方法之风险收益法 | 估值就是讲故事
- 潍坊风筝再飞新高 杨家埠花灯照亮“一带一路”
- 2018年生肖狗年大吉,一路发财,一顺到底的4大生肖之人
- 感恩一路有你,图一给广大业主拜年啦!
- 算命的说,新年到,这三大生肖运势上上签,一路飘红
- 环球教育十周年,送祝福换红包啦
- 恭喜3生肖,2018年事业红火,钞票多,官场一路高歌!
- 【五三卓尔好家庭】爱与教始终陪伴,历练中见证成长
- 中年后一路走好运,富足无忧的生肖
- 新春拜年特辑①:好孕连连,我们与你一路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