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私募告别“草莽时代”( 二 )


彭大帅在“吉峰农机大捷”中一战成名 。 2009年11月初 , 彭大帅以32元拿下吉峰农机 , 一个月后以88元卖出 , 获利超175% 。 其中有一个群里的一个粉丝听了彭大帅的观点 , 500万元买入吉峰农机 , 15个交易日后资产变成了1000多万元 。
深圳的民间股神大多诞生在2010年之前 , 他们抓住了私募早期的行业红利 , 和资本市场爆发的行情 。 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 , 从业人员开始规范 。 逐渐一些来自公募和券商资管等持牌机构的“正规军”也开始在深圳耕耘 , 创立自己的私募品牌 , “公奔私”也成为潮流 。 2012年 , 曾任中国国际期货农产品部经理、中信期货总经理助理的吴星创办凯丰投资 , 2013年 , 曾任职于国泰君安研究部、国泰君安研究所、银华基金等机构的金斌创立丰岭资本;2014年 , 原景顺长城基金副总经理王鹏辉创立望正资产······
民间投资人、公募、券商等机构大佬们 , 构成了深圳私募最初的基石 。 随着2014年2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依法开展登记备案 , 私募开始走向阳光化 , 2014年被认为是私募基金大发展的元年 , 备案制的实施让私募基金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
小而散的深圳私募
现任广州市量化基金管理公司执行总裁的成书新 , 在深圳私募圈打拼多年 , 在他看来 , 相较于上海、宁波和杭州 , “深圳私募更加活跃 , 并且以主动管理、大资金抱团的方式为主 , 很多投资人是从传统实业转型的商人 , 他们可能去抱团投一两支股票 , 这点和沪宁杭是不一样的 。 ”在成书新看来 , 北京、上海的私募出身于正规军的比较多 , 深圳也有很多正规军私募 , “但深圳是私募行业的后起之秀 , 但另一方面 , 深圳1亿以下的私募很多 , 它募资是比较困难的 。 ”
正如成书新所言 , 深圳私募基金呈现的特点是小而散 。 一个数据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截至今年7月 , 深圳注册的私募基金为4493家 , 仅次于上海 , 位居全国第2;从机构资金规模来看 , 深圳为1.90万亿元 , 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 位居全国第3 。
乍一看 , 深圳私募稳稳占据全国私募圈前三强 , 从私募管理人数量来看 , 三者相差不大 , 均是4500家左右 , 但在管理规模上深圳不足2万亿元 , 而北京、上海则都是在3万亿元以上 。
粗略计算下来 , 深圳私募的平均管理规模仅为4.21亿元 , 北京、上海则分别为7.93亿元和7.14亿元 。 事实上 , 管理规模10亿元才是一家私募能够存活的生死线 , 10亿元的管理规模 , 意味着即使不靠业绩提成、扣除渠道等费用后 , 1%的固定管理费1000万元刚好可以养活自己 。
深圳私募平均管理规模仅在4.21亿元 , 这也意味着大量深圳私募规模在2亿元甚至1亿元以下 , 在行情不好、没有20%的业绩提成时 , 生存都将是一个大难题 。
同时 , 深圳百亿级大型私募的数量也远远低于北京、上海 。 私募排排网截至今年7月底的数据显示 , 上海百亿级私募数量最多 , 达到22家 , 北京有14家 , 深圳则仅有6家:
对于深圳百亿级私募数量过少的问题 , 刘有华认为 , 北京债券私募较多 , 债券私募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 比较容易扩大规模;上海是金融中心 , 国内外很多知名金融机构的总部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两地 , 所以北京、上海私募资源较为丰富 , 规模起来较快;但深圳私募的优势是高收益高风险 , 比较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 , 可能短期来看 , 在没有充分证明自己之前 , 很难获得机构资金的青睐 。
深圳一大型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 , 北京、上海有大量银行和券商 , 私募基金在销售渠道上有天然优势 , 近水楼台先得月 , 通过银行募集资金的私募成长速度也更快一些 。